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京隆重召开。会议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做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时代以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国之大者”,切实发挥中央企业“三个作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凝心聚力、踔厉奋发,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突破。
不断加强党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党组坚定承接党中央决策部署“第一棒”,发布《中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关于践行集团战略·加快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领先创新力”的决定》,召开新时代以来首次航空工业科技创新大会,出台并实施科技创新五大行动,全面推进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走深走实;开展“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牢记嘱托·深化改革再出发”主题活动,发出加快构建现代航空工业体系的号召,吹响建设航空科技现代化的号角。
不断培育航空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300832)、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发展航空新质生产力。坚持向心而行,不忘初心,聚焦首责主责主业,以传统航空产业为基础,积极布局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航空器可重复使用设计理念,为商业航天提供航空解决方案;HH-100商用无人运输系统、AG60E电动飞机首飞,氢能源动力无人机与低空交管中心开展应用场景飞行验证,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和低空经济发展;坚持向新而行,量子技术初步实现在航空测量/导航的应用验证,发布首个航空领域大模型,正式推出航空工业“智航标准问答系统”,5G/6G技术赋能航空装备设计制造与试验试飞。
不断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四个面向”,体系性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水平。全级次布局优化创新平台体系,深化与国家实验室战略合作,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创新布局,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在四川实体化运营,飞行器机体快速研制中试验证平台在辽宁正式成立。发布《航空工业集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指导意见》,不断加强基础研究领域投入,持续发挥航空科学基金品牌效应,多措并举强化基础研究人才激励与保障。设立集团公司技术转移中心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东北分中心,加大科技与金融结合力度,引导金融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造“领航”论坛学术交流品牌,汇聚行业智慧,形成浓厚的学术交流合作氛围。
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两院院士顾诵芬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邓景辉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张弘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歼20飞机研制团队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国家级科技人才不断涌现,数量再创新高。全面推进“育鹰、雏鹰、飞鹰、雄鹰、金鹰”英才计划,人才队伍顶层设计不断深化,人才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本次大会进一步统一了广大航空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坚定了科技创新全线人员的信心。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航空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投顾介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航空力量!